发布日期:2025-06-05 22:13 点击次数:85
成飞在中国航空史上的名声可是响当当的最安全的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歼-10、歼-20,可都是从这里的出来的,成飞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存在。
成飞集团不光在战斗机有着不错的成绩,在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上,那手里也都是攥着硬家伙的。
可谁能想到,2024年,市值仅60多亿元的中航电测,竟然花费174亿元收购了总资产超过1200亿元的成飞集团,一个技术硬、底子厚,光是国家军方订单都够吃到饱的企业,怎么也不应该被一百多亿元就给打包带走的。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如表面的收购那般简单粗暴吗?
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贝成飞
要弄明白这笔交易,得先把脑子里那种“张三花钱买李四公司”的普通商业收购概念彻底清空,因为这压根儿就不是那种市场行为,而是一场精心策划。
要知道,成飞集团上面可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个国家绝对控股的特大型军工央企,那“买家”中航电测也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
所以不难看出,从本质上就是航空工业集团把自家手里最硬、最有分量的那个“宝贝蛋”成飞集团,通过集团内部的上市公司中航电测这个平台,给送进资本市场的大门里去。
中航电测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是个“壳公司”,一个工具,它的任务就是帮成飞绕开一些复杂的上市流程,走一条相对快一点的路,让成飞这个巨无霸能够尽快在A股市场上亮个相。
这笔交易完成后,成飞的股权结构当然会变,但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最终拍板做主的还是国家,通过航空工业集团牢牢地控制着这家上市后的新公司。
这完全符合我国对核心军工资产必须由国有资本掌握的要求,也跟涉及核心军工能力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要保持在51%以上的政策对得上号。
从这些情况来看,那些担心成飞会被什么“外资”或“私人老板”控制,影响国家安全的说法,真是想多了。
军工巨象为何也需要资本这碗“水”?
很多人纠结的那个交易对价174亿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笔钱是在特定交易结构下,通过专业评估算出来的一个“数字”,它衡量的是参与这次“腾挪”的资产部分,而不是说整个成飞、包括它未来的无限可能,就值这么多。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交易,成飞拿到了进入资本市场的“门票”,这一步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未来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资源整合。
可能有人要问了:成飞这么牛,国家军费订单都接到手软,怎么还会缺钱要上市?
这还得从我们军工企业的特殊体制说起,军品采购固然是大头,但跟完全市场化的商业竞争不一样,利润空间相对有限。
更重要的是,像歼-20这样的顶尖武器,要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持续不断地升级改进,开发各种“马甲”和不同型号,甚至要投入巨大精力去构思和预研下一代、下下一代战机。
这些前瞻性的、甚至带着高风险的科研探索,是不能完全依赖于当期军费预算的,军费更像是保障当前生产和必要研发的“口粮”,但不是探索未来的“远航基金”。
而美国的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拿到政府大单后,并非仅仅用于发工资分红,他们会将很大一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尖端技术预研,甚至是那些政府尚未考虑、尚未立项的项目。
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似“烧钱”,但它们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是构建强大技术底蕴、保持长期领先的关键。
需要知道,光靠国家输血肯定不够,得学会利用社会资本这股力量,去支持那些“国家当前或许觉得不是最急需,但未来却是生死攸关必须要有”的探索性项目。
上市融资,对于成飞来说,可以让企业吸收到更多的社会资本,让它更有底气去决定未来的技术研发。
产能“翻倍”不再是空谈?
这次选择中航电测来当这个“壳”,也不是随便挑选的,这里面也有门道,看中了中航电测自身的优势,希望能够实现一种“强强联手”的效果。
中航电测虽然市值跟成飞没法比,但在航空电子和智能测量与控制这些领域,它是有扎实的技术底子的。
再看看成飞的本领,拥有整机设计、制造、复杂的系统集成,还有气动、材料这些“硬核”技术,这样一来,两者结合有望在技术和产业层面形成互补,推动整体实力的提升。
要知道,成飞在造歼-20这样的飞机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设计和生产管理经验,未来把这些经验跟中航电测在智能测控方面的技术结合起来,会产生“1+1>2”的效果。
那么可以进一步推动航空制造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让生产流程更聪明、效率更高,甚至可以建立更先进的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设计、生产、服役到维护、报废,全程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这种技术层面的协同和提升,是这次整合除了融资功能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所以中航电测不只是个光溜溜的“壳”,它带着自己的“嫁妆”来的。
资金到位之后,最直接、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就是“提速”,对于像歼-20这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的关键装备来说,资金充足意味着可以更快、更大规模地建设和扩张生产线。
要知道,现在的成飞集团现在已经采用了脉动生产线这些先进工艺来提高效率,据说年产量已经很可观了。
而现在上市带来的更多资金,无疑是大大推进了计划生产的速度,让集团拥有更多的钱去建新厂房、买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优化整个供应链流程,之前有分析人士推测,这笔资金到位,甚至可能让歼-20的年产量实现翻倍。
生产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简单地多造几架飞机,更是标志着一项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和工业基础的扎实程度,也意味着我国空军能够更快、更成规模地换装隐身战机,迅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这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提升国家的安全底线,甚至在全球舞台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应对外部挑战的“底气”,有着很强的战略意义。
军工改革的关键步骤
成飞借壳上市这件事,放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并不只是一场交易,而是中国正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整个军工体系现代化的大格局中的一个重要落子。
这么多年,中国一直在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优质央企资产证券化,就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更高效地配置资源和提升运营效率。
航空工业集团内部其实也一直在进行资产的梳理和整合,把不同业务板块的优质资产,往自己旗下的专业化上市公司平台里装。
成飞这次的“登堂入室”,是将航空工业体系里最核心、最重磅的整机制造板块直接对接资本市场,这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是非同小可的。
说到底,中航电测用看起来“便宜”的价格“买下”成飞,压根儿就不是因为成飞集团落魄了,而是一场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的内部资本运作。
它核心的诉求和目标,就是让成飞能够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强大、更灵活的资金支持,去搞最前沿的技术研发,去不惜代价地加速产能扩张,去跟兄弟单位深化技术协同,推动军民技术的双向融合。
这是中国军工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运用资本力量推动国防现代化、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一步。
参考信源
央广网2024-06-26——中断一年半中航电测重组事项恢复审核 或出资174亿收购成飞集团
证券时报网2024-10-15——中航电测百亿级“蛇吞象” 军工央企并购加速证券化进程丨并购重组活跃资本市场系列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2024-07-16——并购成飞,中航电测百亿“重组局”
新浪财经2024-07-16——歼20即将“飞”入A股!中航电测174亿元收购成飞过会
最安全的十大杠杆炒股平台